河南瑞晟昱新材料有限公司
7*24小时服务热线:
15890660333
行业新闻Industry News
行业新闻

石英砂过滤器反冲洗装置及工艺说明(石英石过滤器反洗方式)

作者:瑞晟昱 日期:2020-04-06 15:02 浏览:27438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英砂滤池汽水反洗装置。  石英砂滤池是水处理系统中的预处理设备,自上而下内部设有石英砂层。

滤层石英砂:0.4-0.6mm(粒径)600-800mm(高)

支撑层石英砂:0.6-1.2mm(粒径)200-400mm(高)

支撑层-石英砂:1.2-2.0 mm(粒度)200 mm(高度)

支撑层石英砂:3.0-5.0 mm(粒径)200 mm(高)

石英砂过滤器的进水口设置在滤筒的直顶,滤层以上,出水口设置在滤筒位于直线高度的底部,位于支撑层内。石英砂被用作过滤材料来制造颗粒、悬浮物、污泥胶体等杂质用0.4-0.6mm滤层截留,使水澄清。但在操作过程中,0.4-0.6mm石英砂滤层易受水中悬浮物、污泥、胶体等杂质的污染和团聚,需采用大颗粒反洗洗水量大,清洗时间长,即使很难恢复到较佳过滤状态。

在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气水联合清洗的方法。空气来自石英砂滤筒底部不能有效搅动(松动)被污染的石英砂滤层(0.4-0.6mm滤料),由于过滤砂层和支撑层的排列是自上而下,由细到粗,砂层由底部被空气搅动很可能整个砂层被搅动,导致0.4-0.6mm石英砂滤层的砂粒下沉,降低过滤效果以小沙漏到后端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实用新型内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石英砂滤池反洗装置能有效彻底地清洗滤池石英砂层,大大节约清洗用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石英砂滤池的水和蒸汽反洗装置设置在石英砂滤池内部滤层和支撑层的接口处进风管有一层,由主进风管和与主进风管相连的副风管组成。主进气管由石英制成

砂滤器外壁设有进风口,副风管设有出风口。这样,在反洗之前,用少量的水和压缩空气过滤污染结块为0.4-0.6mm的砂层局部搅拌使这部分砂层松散,易清理,不影响其它支撑层的石英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如下:

石英砂滤池汽水反洗装置进风总管垂直于石英砂滤池轴线水平管、各副风管和主进风管垂直、水平连接,均匀分布在主进风管两侧。石英砂滤池汽水反洗装置,进风总管的非进风端由主管固定架固定在石英砂滤池内壁,辅助气管与主进气管平行固定,两端固定在石英砂滤池内石英砂滤池汽水反洗装置,副风管上风口布置在副风管上半部分,出口向上。副风管上半两侧对称布置两个出风口,出风口方向倾斜向上。出风口的出风口方向与副风管的水平直径成45度角向上倾斜。由于水中的颗粒和悬浮物质、污泥、胶体等杂质被0.4-0.6mm滤层堵塞,使出风口设置均匀,整个砂层不易搅拌,不会干扰砂层的分布。方便搅拌滤层,达到进水反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有效地疏松0.4-0.6mm污染结块的滤砂层,反冲洗用水量约为设计产水量的1-1.5倍,时间约为10分钟,大大节约了反冲洗用水量,同时,避免了整个砂层布置的无序层和细砂漏失的可能性,有效彻底地清洗过滤石英砂层。

图纸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英砂过滤器的结构图。

图3为副风管出风口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为石英砂滤池汽水反洗装置,结构如图1、图2所示,石英砂在过滤器的过滤层1与支撑层2的接口处设置一层进气管,进气管与主进气管3连接主进风口3上的副风管4由进风口5和石英砂过滤器外壁上的副风组成在管4上设有出风口6。主进风管3为垂直于石英砂滤池轴线的水平管,各副进风管4与主进风管垂直水平连接,均匀分布在主进风管3的两侧。

主进气管3的非进气端通过主管座7固定在石英砂滤池内壁上,副气管4与主气管3平行固定两端固定在石英砂滤池内壁的两根支管固定架8上。副风管出风口如图3所示,副风管4上半设有出风口6空气流通了。副风管4上半两侧对称布置有两个出风口6,出风口6的出风口方向为辅助气管4的水平直径以45度角向上倾斜。由于颗粒、悬浮物、污泥、胶体等杂质保留0.4-0.6mm的滤层,使出风口设置均匀,不易搅动整个砂层,砂层分布受扰动,滤层易搅拌,反洗时进水。

具体清洗,反冲洗前,打开进气阀,压力小于1.5kg/cm~2,10-15l/s.m2。进气量以0.4-0.6mm污染团块进入滤砂层搅拌,同时从底部进入10-15m/h的流量,将水与蒸汽水混合以提高清洗效果,时间约为5分钟。然后关闭进气阀,从底部进水(设计容量水量为水量的1-1.5倍)对砂层进行有效彻底的反冲洗约10分钟。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疏松0.4-0.6mm污染结块的滤砂层,反洗水量仅需设计生产滤层紊乱和细砂漏失的可能性可以有效彻底地清洗过滤石英砂层。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例,其中技术方通过等效替换或等效转换形成所有情况均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内容